【中郡报告】
郡县治,天下安。
2024年12月06日,全国县域经济专业研究机构——中郡研究所完成并发布了《第二十四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监测评价出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现代化高质量发展A+优等级县以及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
第二十四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内容包括:反映县域经济实力强弱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监测评价,反映县域发展质量优劣的县域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基本指数监测评价,反映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的竞强争优和综合发展状况的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指数监测评价。
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监测评价
县域经济是县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反映县域经济强弱。
在第二十四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中,坚持大道至简和客观可比原则,利用政府工作报告和统计公报等公开资料,采用县域经济总量、均量、质量、速度和活力等基本指标,依据县域经济强县指数,监测评价出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即县域经济百强县)。
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地区分布情况是:东部71个、中部18个、西部10个和东北2个;分布在18个省区,其中安徽4个、福建6个、广东1个、贵州2个、河北2个、河南3个、湖北4个、湖南4个、江苏24个、江西2个、辽宁2个、内蒙古4个、宁夏1个、山东16个、山西1个、陕西2个、四川1个和浙江22个。
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十强县分别是:[江苏昆山市、江苏江阴市]、江苏张家港市、江苏常熟市、福建晋江市、湖南长沙县、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陕西神木市、江苏宜兴市和湖南浏阳市。
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十强县呈现出“东中西三区、江浙闽湘陕五省共享”的局面。江苏昆山市和江阴市是全国两个超强县域经济单位,基本竞争力相当,内生性发展动力存在差异,竞争格局正在演变,总量均量速度你追我赶,强县与富民工作各有千秋。江苏昆山市和江阴市作为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的两面旗帜,竞强争优,继续共同引领全国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发展、县域高质量发展和县域现代化建设。
在第二十四届县域经济监测评价中,进行了县域财政收支指数监测,县域财政收支指数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值,反映县域财政收支自给状况。经监测,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财政收支指数平均值为70.17%,财政收支指数等级分布是:A+级(≥100%)5个、A级[80%,100%)23个、A-级[50%,80%)59个和B级(<50%)14个。
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规模为1267.05亿元,比上届增加65.1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没有负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规模为88.30亿元,比上届增加5.4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率高于全国值的县市数量大幅度增加,低于全国值的县市数量大幅度减少;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有81个(少于上届的96个)县市的农民增收跑赢了县域经济增长,但有69个(多于上届的35个)县市的农民增收没有跑赢全国的农民增收速度;县域空气质量优良率平均值为84.65%,低于上届值(85.89%),空气质量仍是一个发展短板,绿色发展不能放松。
二、县域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基本指数监测评价
县域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基本指数等级反映县域发展质量优劣。
在二十四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中,对符合“富裕绿色活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ABC基本条件”的全国530型县域经济强县,进行了“县域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基本指数”评价。
在第二十四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中,全国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866个;其中“全国530型县域经济强县(即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或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0亿元)共有263个;全国530型县域经济强县中符合“富裕绿色活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ABC基本条件”的县市121个。经监测评价,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现代化高质量发展A+优等级县市共有39个。
![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竞强争优格局图.png](/static/upload/image/20241205/1733390735106119.png)
全国县域现代化高质量发展A+优等级县市的持续监测评价工作始于第二十届。前四届全国县域现代化高质量发展A+优等级县市数量分别是:第二十届有37个,第二十一届51个,第二十二届55个,第二十三届29个。
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现代化高质量发展A+优等级县市共有39个,分别是(汉语拼音序):安徽宁国市、福建晋江市、湖南长沙县、湖南浏阳市、湖南宁乡市、江苏海安市、江苏江阴市、江苏靖江市、江苏昆山市、江苏溧阳市、江苏启东市、江苏太仓市、江苏宜兴市、内蒙古准格尔旗、山东龙口市、浙江安吉县、浙江苍南县、浙江长兴县、浙江慈溪市、浙江德清县、浙江东阳市、浙江海宁市、浙江海盐县、浙江江山市、浙江乐清市、浙江宁海县、浙江平湖市、浙江平阳县、浙江瑞安市、浙江嵊州市、浙江桐庐县、浙江桐乡市、浙江象山县、浙江新昌县、浙江义乌市、浙江永嘉县、浙江永康市、浙江余姚市、浙江诸暨市。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反映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的竞强争优和综合发展状况。新时期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的突出特征是竞强争优和综合发展,不能用县域经济发展代替县域发展。中郡研究所在严格区分和科学界定“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发展”的内涵和评价规范差异性的基础上,自第十七届开始进行了“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中郡报告》标题由“县域经济发展监测评价”调整为“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实践了新发展理念,体现出“县域五位一体综合发展”的新时期特征,又坚持了“县域经济发展在县域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工作差异点和侧重点,为新时期县域经济与县域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坐标资讯和推动力。在第二十四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中,对符合“富裕绿色活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ABC基本条件”的全国530型县域经济强县,进行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指数”评价,评价出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前100名县市,即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简称全国县域综合发展百强县。第二十四届“富裕绿色活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ABC基本条件”是:1、富裕发展A,县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A级以上(东部要A+级);2、绿色发展B,县域相对天蓝指数不得B级;3、可持续发展C,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等级不得C级;4、县域发展中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环境保护、政务工作和领导廉政等方面没有重大负面事件信息。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前100名县市的地区分布是:东部64个、中部25个、西部11个、东北1个;分布在15个省区中,其中安徽6个、重庆1个、福建5个、广东2个、河南2个、湖北8个、湖南6个、江苏22个、江西2个、辽宁1个、内蒙古5个、山东10个、山西1个、四川5个和浙江25个。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十强县依次是:[江苏昆山市、江苏江阴市]、江苏张家港市、福建晋江市、湖南长沙县、湖南浏阳市、浙江义乌市、江苏太仓市、浙江慈溪市、山东龙口市和江苏宜兴市。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的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状况优于上届,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平均值为73.30,高于上届的71.69;其中,县域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平均值为72.64,高于上届的72.29;县域发展综合活力指数平均值为76.21,高于上届的69.11;县域发展综合优势指数平均值为76.09,高于上届的69.85。县域经济发展≠县域发展,县域经济百强县≠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只有71个县市进入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中西部地区有28个县市;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中,中西部地区有36个县市。中西部地区一些县市具有人口少、均量高、公共服务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和空气质量好的特点。江苏和浙江为全国省市区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提供了示范和标杆,特点是江苏县域经济强,浙江县域居民收入水平高。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在江苏和浙江的数量分别是24个和22个,江苏的数量比较多;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在江苏和浙江的数量分别是22个和25个,浙江的数量比较多。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与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在省市区的数量分布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安徽、重庆、广东、湖北、湖南、内蒙古、四川和浙江等省市区拥有的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数量多于其拥有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数量。中郡研究所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工作要倡导的理念是“县域经济要差异化特色发展,县域要高质量全面发展,竞强争优,建设创新活力型更加富裕绿色现代化幸福县域”,监测评价工作将在探索中继续完善,推动新时期县域经济与县域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中郡研究所/2024年)【中郡报告】中郡研究所始创于1998年,是县域经济专业研究机构,被称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中郡研究所自2001年开始进行全国县域经济监测评价工作,现已完成“二十四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在监测评价中,中郡研究所首创并使用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县域经济百强县”、“建设幸福县域”、“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等专业术语已为社会所关注,先后编辑出版了《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范例与新模式》、《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县域统筹与统筹县域》、《建设幸福县域》和《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实证研究》等研究成果。中郡研究所倡导“县域经济要差异化特色发展,县域要高质量全面发展,竞强争优,建设创新活力型更加富裕绿色现代化幸福县域”的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理念。建设了县域经济大数据开放平台(WWW.CHINA-COUNTY.ORG),平台上县市的连续二十四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监测评价曲线图可呈现出县市2000到2023年的发展轨迹,为新时期县域经济与县域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坐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