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郡研究所倡导理念

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发展,县域全面高质量发展,竞强争优,建设创新活力型更加富裕绿色现代化幸福县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域经济快讯
湖南桂阳县用发展的手“把脉”县域经济

     素有“八宝之地”、“有色金属之乡”、“烤烟王国”之称的湖南省桂阳县,近年来,立足本地矿产、烟叶资源优势和毗邻两广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工业化,凸现特色工业,做活了“不把矿石当石头卖、不把烟叶当树叶卖、不把劳动力当苦力卖”的“三不卖”文章,从而使全县开放型经济日趋强劲。“内治外放”的发展路径带动了整个桂阳经济迅猛发展。去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8亿元,同比增长13.3%,完成财政收入2.68亿元,同比增长20.93%,今年上半年,经济发展态势更为强劲,主要经济指标全面上扬,全县经济步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不把矿石当石头卖 
    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桂阳县委书记吴章钧说:“抓县域经济要用发展的手来‘把脉’。工业曾一度是制约桂阳经济快速发展的‘短脚’,何以在短短几年内跃居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桂阳工业的‘裂变’缘于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 
    桂阳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已探明的有色金属矿藏多达30种,矿石保有量32亿吨,潜在经济价值800亿元。但令人惋惜的是,多年来,桂阳一直未能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矿产品大都以原矿石外销,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回报率低。县委书记吴章钧形象的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端着金饭碗,仍在讨饭吃”。 
    为了改变这一窘境,吴章钧多次在会议上灌输矿业是桂阳工业的“脊梁”、矿石是桂阳的宝石“不能把矿石当石头卖”的思想。一石激起千层浪。从2000年起,全县坚持开发、利用、保护三路并举,大力发展矿产品加工业。矿产加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桂阳这片热土上涌现。近几年来,全县累计新增矿产品加工企业13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如发盛石墨有限公司引进先进技术开发的石墨超细粉体达到了6000目,销售价格也由过去的600元/吨上升到2600元/吨。 
    为改变过去矿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过小,分布零散且效益不佳的现状,桂阳县摒弃了过去那种遍地开花、散兵游勇似的做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模发展、效益聚集”的原则,加大对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集中连片开发工业园区,并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园区工业经济。子龙选冶、太清石墨等矿产加工工业小区的建成,占据了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半壁江山”。子龙工业小区聚集各类矿产冶炼加工企业6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现已形成年规模开采铅锌原矿5万吨、日选铅锌精矿200吨、加工粗铅3000吨、氧化锌3000吨的能力,电解铅纯度达99.99%,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以上。去年,全县涉矿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58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1.5%。”今年上半年全县可实现工业增加值6.5亿,同比增长16%以上。 
 
    不把烟叶当树叶卖 
    桂阳县素有“烤烟王国”之美誉,有着400多年的烤烟种植历史,烤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湖南之冠全国前列。烤烟是桂阳经济和财政的重要支柱。但在2001年以前,桂阳的烤烟业虽有产量,但由于生产技术上的止步不前导致质量不高,烟叶的价格也一路走低。烟差质次价低使桂阳烤烟声誉大损,1998年以来连续三年未完成国家下达的收购任务,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制约。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就曾尖锐的指出“桂阳的烟叶近不如宁远,远不如浏阳”。 
    为了挽回桂阳县“烤烟王国”的美誉,吴章钧提出,“绝不能把烟叶当树叶卖”。“烟草烟草,卖出去是烟,卖不出去就是草”。要使烟叶既卖得出,又卖得好,就必须以质取胜,打一场质量翻身仗。县委办主任李建军对记者说,县委、县政府通过积极实施“科技兴烟”战略,控制面积,主攻质量,力创品牌,建立了政府、企业、烟农“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2002年全县收购烟叶30多万担,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强,来源于烤烟的税收达7800万元,比上年增加3000余万元,烟农人均增收235元。真正实现了财政增税、企业增效、烟农增收的“三赢”目标。烤烟也正逐步成为全县农产品的拳头、农民收入的大头、财政收入的柱头、县域经济的龙头。今年3月份,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烟叶订货会上,红塔集团就率先签订了调销桂阳烟叶5万担的合同,国家局也因此重新调整了湖南省外销烟叶调拨计划,由原来的54万担增加到86万担。 
 
    不把劳动力当苦力卖 
    吴章钧告诉记者,桂阳县是郴州市第一人口大县,也是第一劳动力资源大县。其中农村劳动力37.2万,剩余劳动力12.8万。以往,由于劳动者素质低,大部分劳动力特别是广大农民大都从事农业生产,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桂阳县采取得力措施,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通过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优化就业环境等措施,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城入镇经商置业,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通过劳务输出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0万人,年创劳务收入6亿元,外出务工人员带回创业资金1.8亿元,创办各类民营企业123家,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解决城镇下岗职工就业1500多人。这一系列成绩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不把劳动力当苦力卖”结出的又一硕果。 
    在实际的操作中,桂阳县建立了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龙头、以乡镇为桥梁、以村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并主动与广州、东莞、深圳、上海等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有关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为劳动力外出务工牵线搭桥。如该县四里乡通过组织引导,带到东莞、中山两市务工的农民就有近万人,并在东莞市建立了有名的“四里一条街”,中山市光明市场也被誉为“四里市场”,从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四里现象”。 
 
    桂阳“无国企” 
    难念的经念出了真经 
    有人把国企改革看做是地方政府最头痛的,也是最难念的一本经。而桂阳县则紧紧围绕“三个转变”、化解“三个症结”、实现“三方满意”的“三个三”原则,狠抓国企改革,把这本难念的经念出了一本真经、一本好经。 
    据县改办介绍,桂阳县国有企业在改制前,90%以上的企业连年亏损。1999年底,原工业企业和国合商业企业总负债率达118.9%,企业上缴税金几乎为零。县财政每年还要拿出几百万元补贴困难国有企业。“为了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再造,该县确定了‘三个转变’的改革思路,即企业转变产权、职工转变身份、政府转变职能。”吴章均很有心得的谈到。一场以产权拍卖为主要形式的改革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据介绍,到去年底,全县原有的99家国有工业企业和国合商业企业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完成资产交易额1.6亿余元,共置换职工身份8200余人,占职工总数的92.6%。其中工业企业全部改制完毕,不再有一个带“国字号”身份的职工。改制后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逐步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人员社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现代化目标,焕发出勃勃生机。桂阳县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了整体突破,国有经济全面“减负”,并开始重新焕发光彩。至此,以产权转变为核心的桂阳县企业改革,化解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债务怎么处置”三大症结,真正实现了“政府、企业、个人”三方满意,从而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时报 王晓红 实习记者 吕晋) 

中郡研究所始创于1998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全国县域经济研究咨询和服务的单位,被称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积极开创和推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

微信公众号

电话:010-88111629 邮箱:zjjjfzyjs@163.com

版权所有:中郡研究所| 制作维护:中郡所•中郡县域经济网(原中国县域经济网)| 京ICP备1506570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