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与中心城区经济相比较而存在的一种经济形态,一般来讲中心城区是由市辖区组成的,县域是由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组成。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经济各自具有特殊性,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研究县域经济,首先要了解县。
一、县
我国县制发源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纵观历史,自秦始皇普遍推行郡县制以来,不管其他行政区划(如州、道、府等)的名称、地位如何变化,县制始终保持不变,而且县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行政区划和边界基本保存下来。中国在现在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是县域的社会,县域仍然承载着国家基本的时代发展主题。
县是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现在,全国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有省、地、县、乡等四级。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6个(2010年),其中市辖区853个、县级市370个、县1461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二、县分类
对县进行分类有助于县域经济研究和管理,例如:按人口,分为人口大县、人口小县等;按地形地貌,县分为平原县、山区县和丘陵县;按地理位置,县分为东部县、中部县、西部县和东北县;按主体功能区,县分为优化开发县、重点开发县、限制开发县和禁止开发县;按发展水平,县分为相对富裕县、中等偏上县、中等偏下县和相对贫穷县;按经济竞争力,县分为经济强县、经济弱县等;还有老少边穷县之分,等等。
现在梳理不同类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1.农业资源优势县
县域经济是“三农”的集中区域,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资源优势县有两种:
一是农业大县,以全国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生产大县为重点。
二是特色农业资源县。地理标志是一种特殊农业资源,如安溪铁观音、库尔勒香梨、胶州大白菜等,是被称为“三农”的知识产权,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有现实意义。据有关专题报告,地理标志产值已超过8000亿,保护与发展地理标志已经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大课题。 农业大县的县域经济和县域发展是一个大问题,必须做好:一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发展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三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
据非完全汇总分析,拥有5个以上地理标志的县(市)有61个,地理标志总数达到397个,具体见表1。
2.矿产资源优势县
矿产资源优势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条件。一些具有矿产资源优势的县如内蒙古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陕西神木县、府谷县等,迅速崛起,正在改变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格局。矿产资源优势县经历了壮大县域经济,到加快县域社会发展,到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再到整个县域科学发展的转型过程,为其他县域经济和县域科学发展提供了样本。
矿产资源分煤炭、铁矿、石油、有色金属等种类。矿产资源优势县比较多,全国百强县中有一些煤炭、钢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优势县。矿产资源优势县需要特别注意资源枯竭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枯竭型县需要加快发展非矿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县域社会建设等。
3.城郊型县
城郊型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县域经济是开放经济,应当主动与中心城市互动。城郊型县承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优势明显,具有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先天条件,因此,城郊型县可以发展大工业,做大开发区,做活工业园,做强产业群,建设大县城。
城郊型县中,市县同名的县是特殊的一种,共有33个,其中中部地区有19个,东北地区7个,东部地区4个,西部地区3个。具体名单见表2。
4.州盟首府
我国有33个州盟。州盟首府是比较特殊的县,首府是州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极”,承担着州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任,也起着州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行者角色。州盟首府的县域经济和县域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全国州盟首府名单见表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和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经济实力比较强,进入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5.少数民族自治县
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总共有120个,在全国18个省市区中有分布,西部最多。西部地区有83个,东部地区有16个,东北地区有12个,中部地区有9个,见表4。
少数民族自治县政策是结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之一。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壮大县域经济和县域发展中,民族文化特点突出,打造民族特色经济非常重要,但在脱贫致富和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任务艰巨。在第十二届县域经济评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在稳定粮食生产大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壮大县域经济,进入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全国县域经济和县域发展差异大,特色各异,除上述几种类型的县情外,还有国家规划的主体功能区中重点开发的县,其中一些县是县域经济强县;有地理位置偏远的全国边境县;有发展相对落后的县。
县域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发展路径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推动发展政策,扶持的和鼓励的政策齐上,目的是发挥各具特色的比较优势,特色发展,共同发展。
三、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一般不包括市辖区)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区域特色的一种经济形态。2011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市辖区)2853个,参加数据汇总分析的县域经济单位数为1993个。本文中县域经济单位数与一些省份进行考核的县域经济单位数有所不同,原因是一些省份考核的县域经济单位包括部分市辖区。
1.全国县域经济概况
2011年,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8.8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5.72%;除四个直辖市和广东省外,其余26个省份的县域人口比例均超过50%,县域人口比例最大的三个省份是西藏、新疆、安徽 。
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24.1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1.04%,占到半壁江山;县域经济占省域经济比例最大的三个省份是西藏、河南、新疆。
全国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万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5.07%;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例最大的三个省份是江西、新疆、贵州,详见表5。
2.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平均规模
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平均规模差异性非常大。2011年,人口规模最大的有89.83万人,最小的有3.82万人,最大的三个省份(直辖市除外,下同)是江苏、安徽、山东;地区生产总值规模最大的是519.15亿元,最小的是7.78亿元,最大的三个省份是江苏、浙江、山东;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规模最大的是40.53亿元,最小的是0.26亿元,最大的三个省份是江苏、浙江、山东,详见表6。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平均规模可以用柱状图直观比较,见图1。
3.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异性
县域经济之所以被关注,就是由于县域经济的差异性。县域经济差异性表现在县域之间的差异性、县域与中心城区的差异性。
2011年,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值为27590元,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78.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100个县域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值是最低100个县域的17.55倍。
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若以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基准(100)划分A+、A、A-、B等四个等级,各等级情况是:A+级(125以上)占14.42%,A级(125~100)占6.25%,A-级(100~75)占13.06%,B级(75以下)占66.27%。全国平均值以下的县(市)数量远远大于全国平均值以上的数量,说明大多数县(市)“比较穷”,少数县(市)“比较富”,全国县域贫富情况大致是“二八格局”。
4.2010年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布曲线
如果以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横坐标,以县市数量为纵坐标,可以得到2010年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布曲线,见图2。
(摘自《县域统筹与统筹县域——中国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 刘福刚著 2012.12)
电话:010-88111629 邮箱:zjjjfzyjs@163.com
版权所有:中郡研究所| 制作维护:中郡所•中郡县域经济网(原中国县域经济网)| 京ICP备1506570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