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郡研究所倡导理念

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发展,县域全面高质量发展,竞强争优,建设创新活力型更加富裕绿色现代化幸福县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域经济文件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改革重点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

川办函〔2016〕107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将《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改革重点工作推进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7月7日

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改革重点工作推进方案

  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不断夯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底部基础,特制定2016年县域经济改革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
  一、全面推进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完善县域路网。着力完善县域对外通道布局、优化互连贯通公路网络,继续推进雅康、汶马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力争新开工仁沐新、绵九等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围绕新一轮甘孜州交通建设推进方案、大小凉山交通建设推进方案等专项方案,深入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渡改桥、普通国道提档升级。加快农村公路改善提升,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0公里,进一步提升运输枢纽站点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城际和农村客运网络。围绕打造长江黄金水道,继续推动长江干线川境段航道升级工程和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力争开工长江宜宾至水富段航道整治工程。(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528万亩高标准农田,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力推进武引二期灌区等68处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争取开工土溪口水库等8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已成灌区渠系配套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增有效灌面40万亩。(责任单位:水利厅、农业厅、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林业厅)
  (三)着力提升电力、通信等保障能力。在“十二五”全面解决无电地区用电问题的基础上,加快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加快推进我省通讯和下一代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农村地区新建住宅区和既有住宅建筑实现光纤到户。全面完成国家“宽带乡村”试点工程和中西部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积极推进四川“宽带乡村”试点工程建设。(责任单位:省能源局、国网四川电力、省通信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四川省工业强县示范县(市、区)支持措施》,大力推进工业强县示范县(市、区)建设,扩大示范范围,开展第二批工业强县示范县(市、区)评选工作。强化产业园区(高新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二次创业、转型升级。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并优先列入年度资金计划支持,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对符合条件的落后产能淘汰项目,优先纳入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计划。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支持“个转企”、“小升规”,鼓励企业到新三板上市融资。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强化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产业开放与合作,有序承接东中部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省投资促进局)
  (五)大力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新建和改造提升2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360万亩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继续抓好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生猪、果蔬、茶叶等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全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3500万吨以上。推广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推进牛羊富民工程,加快建设25个国家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和50个省级肉牛、肉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责任单位:农业厅、省委农工委、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林业厅)
  (六)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深入推进服务业“三百工程”,新建1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10个中心城区转型发展,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改变,重视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商贸镇。促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开展对88个贫困县的“电商扶贫”。引导县域企业积极参加市场联动拓展“三大活动”,组织“惠民购物全川行动”系列促销活动500场以上、“川货全国行”10站、“万企出国门”开展境内外经贸活动150个。(责任单位: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委农工委、科技厅、农业厅、林业厅)
  (七)大力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加快培育旅游强县6—8个,打造15个以上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积极实施旅游扶贫行动计划,编制《四川省旅游扶贫五年行动计划》和《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贫规划》,创建3—5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30—50个特色旅游扶贫示范村、300—500家民宿旅游达标户。继续深入实施《全省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共320个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规划和启动藏区、彝区全域旅游建设,支持藏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重点推进32个藏区县着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委农工委、科技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林业厅)
  三、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八)加强县域和重点镇规划建设。继续推进“多规合一”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尽快完成第二批8个试点县规划编制及审查审批。深入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行动”,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宜居县城建设,以旧城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重点,抓好一批宜居县城试点。深化“百镇建设行动”,300个镇完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130亿元,就地就近吸纳农业人口30万人;带动全省小城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亿元,吸纳农村人口50万人以上。(责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九)继续抓好“百万安居建设工程”。全年计划改造危旧房棚户区约27万户,筹集公租房房源约2.3万套,抓紧完成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落实分年度实施计划。出台全省货币化安置工作指导意见,县级(含)以上城市拆迁改造项目的货币化安置比例力争达到50%,力争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750亿元。(责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财政厅)
  (十)积极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以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大板块”建设为抓手,与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相结合,启动实施第三轮新农村示范县建设工作。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在每个市(州)启动试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探索建立准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投资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旧村改造工程”,以农房改造新建和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修复为重点,加快旧村落改造提升步伐。抓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责任单位:省委农工委、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省扶贫移民局)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一)大力抓好就业创业工作。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认真落实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政策,加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建设,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新兴产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责任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民政厅)
  (十二)加快农村和特殊困难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确保“三免一补”政策全覆盖。着力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实施15年免费教育等计划。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分级诊疗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服务,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机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责任单位:教育厅、省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文化厅、省发展改革委)
  (十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扩大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医院范围。继续以建筑业等高风险行业参保为重点,实施工伤保险专项扩面“同舟计划”。2016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力争分别达到2153万人、2900万人、2658万人、633万人、760万人、680万人。(责任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民政厅、省卫生计生委)
  五、大力推进脱贫攻坚
  (十四)全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严格复核贫困信息资料,分类制定“五一个批”行动计划,细化年度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全面完成贫困村脱贫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帮扶规划,落实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和程序,完善精准脱贫台账。做好2016年建档立卡信息采集,建立扶贫信息系统数据对接共享机制和贫困动态管理机制。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力争退出2350个贫困村,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5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5万人。(责任单位: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成员单位)
  (十五)统筹推进片区内外扶贫攻坚。继续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集中力量加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强力推进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启动建设彝家新寨250个村2.12万户住房;深入推进藏区“六大民生工程”,加快藏区新居建设,实施扶贫解困行动;持续推进秦巴山、乌蒙山片区扶贫攻坚,加快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编制实施四川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行动计划。解决好片区外贫困问题。(责任单位:省扶贫移民局、省委农工委、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
  (十六)创新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梳理完善移民政策,及时调整落实国家移民工作相关政策。加快重点工程移民工作进度,确保乌东德、白鹤滩等重大水电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及时报送审批移民后扶人口,兑现108万余名移民后扶政策。加快推进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好第一批试点项目,启动实施第二批试点项目。(责任单位:省扶贫移民局、财政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交通运输厅、民政厅、林业厅、省卫生计生委、省能源局)
  (十七)统筹多种力量推进扶贫攻坚。创新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在川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和省内新一轮对口定点扶贫。大力实施科技扶贫专项行动,进一步建立完善基层科技服务体系,运用“互联网+”新理论、新技术,精准对接全省扶贫大数据,升级“四川爱心扶贫网”实现援需互动。抓好全国第3个“扶贫日”四川系列活动,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参与扶贫济困。开展国际扶贫交流合作,实施世界银行第六期扶贫项目。(责任单位:省扶贫移民局、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六、深化县域综合改革
  (十八)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多权同确”,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小型水利工程确权颁证工作,加快农村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大力加强覆盖全省、功能齐全、规范有序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深化林权和水利改革,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探索农田水利设施建管一体化机制。(责任单位:省委农工委、林业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水利厅)
  (十九)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继续抓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引导农户依法有序流转承包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引导龙头企业优化重组,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落实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措施,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认定,推广农民职业经理人制度。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落实财政、税费、信贷支持措施,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研究制订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措施和成果转化奖励制度。(责任单位:农业厅、省委农工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林业厅、科技厅、省政府金融办)
  (二十)优化提升“两扩两强”改革。进一步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完善省、市、县三级运行机制。支持市县实施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深化“百镇建设行动”,大力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
  (二十一)进一步提升县级财力保障水平。深入开展省级涉农资金管理改革试点,深化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安排使用涉农资金。加快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财政补助政策,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加大财政间接扶持力度,探索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保障机制,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责任单位:财政厅、省委农工委、省发展改革委)
  (二十二)创新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县级信用联社改制为农商行,加快发展村镇银行。有序推进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试点,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资金互助的有机结合。加快推进省级再担保机构相关工作,推动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涉农保险服务体系,探索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积极推进城乡居民住房地震保险试点工作,落实地震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规范地震保险基金筹集管理。支持县域经济借助多层资本市场加快发展,以“创业板行动计划”和“四川省省级上市和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为抓手,做实县域企业上市和直接融资培育工作。(责任单位:财政厅、农业厅、省政府金融办、四川证监局、四川保监局、人行成都分行)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07.07 原标题: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改革重点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

 

中郡研究所始创于1998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全国县域经济研究咨询和服务的单位,被称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积极开创和推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

微信公众号

电话:010-88111629 邮箱:zjjjfzyjs@163.com

版权所有:中郡研究所| 制作维护:中郡所•中郡县域经济网(原中国县域经济网)| 京ICP备1506570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