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郡研究所倡导理念

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发展,县域全面高质量发展,竞强争优,建设创新活力型更加富裕绿色现代化幸福县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域经济快讯
我国县级行政区划改革启动 河北率先进行试点

    民政部称,此次县级行政区划改革不仅要减少县的数量,还包括分期、分批扩大县级行政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等;目前全国各有关省市正在制订计划 
 
  “五一”前召开的河北省区划地名工作会议决定,将对县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主要思路是减少县的数量,扩大县域规模。 
 
  
  《财经时报》从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区划处进一步获悉,此次县级行政区划改革不仅要减少县的数量,还包括分期、分批扩大县级行政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等内容。 
 
  区划处黄茹处长告诉《财经时报》,目前全国各有关省市正在制订计划,然后上报汇总到民政部。他介绍,中国有些省份确实存在减少县级数量的必要。 
 
  河北省的县级区划数量仅少于四川省,排在全国第二;与河北省幅员相近的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县域数量只有河北省的1/2。县多、县小既不利于壮大经济实力,又增加了行政经费开支。 
 
  此次河北省提出,县级行政区划的调整规划原则是:顺应地理、经济、文化习惯,注重历史沿革,根据经济布局和经济带动能力,着眼经济发展潜力,参照交通条件等因素,小城市兼并县,优势互补,合理布局。 
 
  体制弊端 
 
  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国家已明确把突出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认为:解决城乡差距是实现“五个统筹”、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基本出路;不仅不会造成“均贫富”,而且是实现改革目标,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性、实质性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吴国光认为,“县”在中国是农村经济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调节者,也是国家政治行为和经济发展的聚结点。 
 
  过去由于计划经济的审批管理模式,“政府一级级掌勺,企业一层层跑堂”,省、市什么事情都管,结果县级政府手脚被缚。安徽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吴理财对《财经时报》指,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强县,因为县域经济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基层单元。 
 
  但是,现在政府没有放松对基层的管理,其职能也日益增多,无形之中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同时,现行的“市管县(市)”、“县改市”、“县改区”等县制改革模式,是中国特定时期的产物,存在许多严重缺陷。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主导的县制改革模式——“整县改市”也是在“城乡合治”的指导思想下推行的。实践表明,这种体制有与市管县体制相同的利弊特点。特别是由于利益驱动,各地产生“设市热”,开后门、拉关系、假材料设市等情况时有发生,并在90年代达到顶峰;所谓“建制城市化”、“假性城市化”主要发生在这一时期。 
 
  1997年中央下令停止设市,有些地方又将目光转向“县改区”。包括直辖市在内的许多城市郊县纷纷改设为区,“建制城市化”仍在继续。 
 
  县的三种前途 
 
  中国经济发达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出现的趋势,就反映了这一现实。 
 
  新中国建立前,苏、锡、常实行市县一体化的县辖市体制。1949年后市县分离,分设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及吴县(市)、无锡县(锡山市)、武进县(市)。 
 
  这种体制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县域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转变。1992年吴县GDP已达8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289亿元,经济实力与苏州市区相当。90年代后,吴县为谋求自身区域经济发展,在苏州南门龙桥地界建立新城和经济开发区。 
 
  据1992年1/10000的地形图量算,吴县新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达640公顷,占苏州建成区用地面积的1/10。无锡县(锡山市)、武进县(市)也分别在与市区相邻的东亭、湖塘桥镇建新城和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均在10平方公里左右。另外,由于财政体制原因,市区内各区、镇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安排就业,也竞相设立规划面积数十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这对城市用地扩展也有重要影响。 
 
  中国农村问题研究者对县制的前途存有三种意见,即“强县”、“废县”、“虚县”。 
 
  《县域论》作者张春根主张“缩省、撤市、强县”,实行“新郡县制”,减少行政层次,撤销地级市和地区行署,取消“市管县”体制,形成“省—县—乡三级体系”;改变县级政府“责任重大,权限不够”的状况。这种观点是人文地理学和行政学界的主流意见。 
 
  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刘君德指出,中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城镇规模等差异很大。县域城镇体系发育模式很不相同。一种县制改革模式和标准很难适应中国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需要。 
 
  □ “第四级”为中国经济固本 
 
  截至2002年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08个,县级市393个,县1489个,自治县116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全国县域内国土面积有896多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3%,人口总数达到9.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贵州、西藏的县域内人口比例都超过90%。 
 
  2002年全国县域经济GDP达5.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6%,比上年有所提高;河北、贵州的县域经济GDP比例分别达到75%和74%。 
 
  在中国目前五级行政架构下,2000多个县级单位虽属于层级较低的“第四级”,但各自规模并不小。在华东人口密集的省区,大县往往有100来万人口,全国约有172个县的人口甚至超过100万;在西部人口相对稀疏的地区,一个县的人口最少的仅万余人,多分布在西藏,但辖区往往面积广大,动辄上万平方公里,有些达到10多万、20多万。 
 
  世界上甚至大约2/3的国家的面积还不如中国一个最大的县大。 
(2004/5/15) 
 

中郡研究所始创于1998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全国县域经济研究咨询和服务的单位,被称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积极开创和推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

微信公众号

电话:010-88111629 邮箱:zjjjfzyjs@163.com

版权所有:中郡研究所| 制作维护:中郡所•中郡县域经济网(原中国县域经济网)| 京ICP备1506570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478号